四千二百二十二章 从这里出发,向光而行-《军工科技》

    【未修改版】

    吴浩看着屏幕上的军车模型,忽然想起考察团离开时,张副总说的那句话:“战士们在戈壁上守着国,我们得让他们守得安心。”他在笔记本上写下“5月完成军车减震系统测试”,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,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。

    傍晚时分,他来到天文观测台。穹顶缓缓打开,星空像被打翻的墨水瓶,泼了满天的星子。魏兵递过来一份报告,声音压得很低:“李哲的背景没问题,他发表的那篇抗干扰论文,其实对我们的‘昆仑’系统有启发。”

    吴浩接过报告,指尖在“量子退火算法”几个字上停留片刻。远处的光伏阵列又开始闪烁,今天组成的图案是一群奔跑的人,手里举着“创新”两个字。他忽然想起李哲说的“想看看这么多聪明的大脑能搞出什么名堂”,原来真正的创新,从来不是孤军奋战,而是无数颗脑袋凑在一起,把星星点点的光,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。

    夜深了,基地的灯光渐渐暗下来,只有人工智能研发中心还亮着灯。吴浩走过去时,听见里面传来争论声。陈博士正和几个年轻人围着屏幕,上面是无人机蜂群的新算法。“再优化0.1秒的响应时间,就能在地震救援时多救一个人。”一个年轻的程序员咬着笔杆说,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一样细密。

    吴浩没有进去打扰。他站在门口,看着那些在屏幕蓝光映照下的年轻面孔,忽然想起考察团来时,周院士说的那句话:“你们最成功的不是技术,是把这群年轻人拧成了一股绳。”

    转身离开时,他看见走廊的墙上挂着张照片。那是基地刚建成时的样子,一片光秃秃的戈壁上,几个年轻人围着简陋的光伏板,笑得像个孩子。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:“我们从这里出发,向光而行。”

    夜风吹过走廊,带着远处胡杨林的沙沙声。吴浩知道,这片戈壁上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那些嵌在建筑上的光伏板,会继续吸收阳光;那些在实验室里诞生的技术,会继续奔赴远方;那些年轻的身影,会继续在星光下赶路。而他要做的,就是站在这里,看着他们把梦想,种进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里,长出一片比星空更璀璨的未来。

    联合实验室的牌子在智能工厂旁立起来时,李哲正蹲在 AGV小车旁调试传感器。戈壁的秋风卷着沙粒掠过光伏板,发出细碎的嗡鸣,像无数根琴弦在轻轻震颤。

    “磁流变减震系统的参数出来了。”张小蕾把平板电脑递过来,屏幕上的波形图稳定得像湖面,“军车在模拟搓板路上跑了五十公里,颠簸幅度比国标低 62%。”

    李哲指尖在屏幕上划了个圈,调出边防部队的反馈视频。画面里,巡逻车在结冰的界碑旁停下,战士们掀开后舱盖,保温箱里的热食还冒着白气。“以前冬天跑长途,饭菜送到哨所就冻成硬块了。”他忽然抬头,看见吴浩站在不远处,手里捏着份快递单——那是青海盐湖所寄来的菌株培养报告。

    赵博士的耐盐碱菌在盐湖试种成功的消息,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基地里传开时,林博士正对着电磁炮的炮管出神。新研发的陶瓷涂层泛着暗哑的金属光泽,在高温电弧灼烧下依然平整如初。“上周打了三十发,炮管寿命比预期还长 17%。”他转身时,撞见周院士的学生们举着相机围着样品,眼里的兴奋像要溢出来。

    深秋的戈壁难得落了场雨,魏兵在监控室里看着雨滴在光伏板上凝成细珠,顺着倾斜的角度汇成溪流,流进智能灌溉系统的储水箱。“‘昆仑’算准了这场雨,提前调整了储能单元的荷电状态。”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“光是回收的雨水,就够胡杨林浇三天了。”

    雨停时,吴浩在青年创新工作室遇见赵宇。小伙子正用 3D打印机制作机械臂的新零件,打印舱里飘出淡淡的树脂香。“残联的人来看过样品了,”赵宇举着刚成型的手掌模型,指尖的仿生皮肤能感知到 0.1克的压力,“他们说,牧区的残疾人用这玩意剪羊毛,比人手还利索。”

    墙上的电子日历跳到十二月时,陈博士带着“昆仑”系统的新算法闯进会议室。全息投影里,无人机群在台风眼壁中穿梭,红色的预警线随着气流变化实时调整。“南海舰队刚传来消息,靠这套路径规划,三艘补给舰提前八小时避开了风暴。”

    窗外的光伏阵列在寒冬里依然醒着,每块电池板都微微转动,像向日葵始终追着太阳。吴浩忽然想起考察团离开那天,周院士在留言本上补的那句话:“光不仅能发电,还能照亮路。”

    张副总远程连线时,屏幕上正播放着军车实弹演练的画面。电磁炮在移动中发射,弹丸穿透靶船的瞬间,储能系统的指示灯连闪都没闪。“昨天跟舰艇学院的人聊,他们说这技术能用到登陆艇上。”他举起酒杯,镜头里突然闯进几个戴棉帽的身影——那是守在界碑旁的战士,手里举着块牌子:“谢谢你们的暖车厢”。

    李哲在监控室里盯着“昆仑”系统的预警图。二十分钟后,所有户外设备自动进入避风模式:光伏板翻转成 45度角,无人机群降落在掩体里,电磁炮的炮管缓缓缩回防护舱。“以前得全员上阵手动操作,现在喝杯茶的功夫就搞定了。”齐广坤端来两杯热奶茶,杯壁上凝的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淌。

    耐盐碱菌改良过的土壤里,试种的青稞长出了三寸高的幼苗。赵博士在视频里举着麦穗,背景里的盐湖泛着青蓝色的光,像块被太阳晒暖的蓝宝石。“牧民说,再种两年,这里就能开收割机了。”

    那天下午,吴浩在天文观测台撞见周院士。老院士正对着星图出神,手里的钢笔在“近地轨道监测”几个字下画了道横线。“‘昆仑’发现的那块太空垃圾,你们的电磁炮能打下来吗?”他忽然抬头,眼里的光比望远镜里的星子还亮,“下个月中科院的空间碎片会议,我想请你们去讲讲。”